稻蝦(小龍蝦)綜合種養模式分析與思考
_翟永青
水稻種植在我國歷史悠久,稻米也是我國人民的主食之一。淡水小龍蝦,中文學名為克氏原鰲蝦,原產于北美,20世紀30年代由日本引入我國,現廣泛分布于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特別是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種群量較大,是我國重要的養殖經濟蝦類,深受消費者喜愛,市場需求很大。隨著中共中央、國務院年1號文件中的“推動水產養殖減量增效,推進稻田綜合種養和低洼鹽堿地養殖”等文件的出臺,各主產省份相繼發布小龍蝦產業規劃或指導意見,促進了小龍蝦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據《中國小龍蝦產業發展報告()》,年我國小龍蝦養殖總面積145.64萬hm 2 ,其中稻蝦模式約126.14萬hm 2 ,占總面積的86.61%;稻漁綜合種養養殖總產量239.37萬t,其中稻蝦模式206.23萬t,約占86.15%,總產值約344.8億元。
為積極響應《安平省稻漁綜合種養雙千工程實施意見》(皖農漁函〔〕號)、《安平省農業委員會關于印發年全省稻漁綜合種養雙千工程工作要點的通知》(皖農漁函〔〕130號)等文件要求,安平省淮南市潘集區于年開始稻蝦綜合種養模式試驗示范,截至到年12月底,稻蝦綜合種養面積達.3hm 2 ,年產量t。目前潘集區稻蝦綜合種養主要有2種養殖模式,一種是以朱集村為代表的以培育蝦苗為主的養殖模式,一種是以泥河鎮順強水產養殖合作社為代表的以培育蝦苗和養殖商品蝦為主的養殖模式。
1 稻蝦綜合種養技術試驗示范
1.1 試驗示范地及技術流程 潘集區于年開始分別在賀疃鎮朱集村、架河鎮蘇涂村、泥河鎮振興村進行稻蝦綜合種養試驗示范。參試水稻品種為晚稻197、新強8號、南梗和兩優688,養殖品種為淡水小龍蝦。年10月進行稻田田間工程改造,清塘消毒,過濾進水,移栽水草,投放抱卵蝦150~225kg/hm 2 ,11月至次年2月份進行蝦苗越冬管理,4月份加強蝦田的投喂飼養,5月底之前商品蝦捕撈上市。6月初進行稻田翻耕整理,施足基肥,6月中下旬移栽水稻,7—9月進行水稻田間管理,補放蝦苗,并做好親本選育、繁殖工作,9月底10月初收割水稻,10月做好抱卵蝦孵化管理,11月至次年3月進行蝦苗越冬管理與培育,進入新一輪養殖周期生產。
1.2 試驗示范結果 參與試驗的稻田水稻產量基本在~kg/hm 2 ,增產5%~18%,且節約成本450~750元/hm 2 ;淡水小龍蝦產量750~kg/hm 2 。稻蝦綜合種養產值比一般的一稻一麥生產模式得到了很大提升。不同的養殖方式所產生的經濟效益不同,通過實際生產發現單純的以培育出售蝦苗為主的養殖方式投入低,但是產生的效益相對也低,而以培育蝦苗和商品蝦為主的養殖模式,雖然投入稍微有點高,但是產生的經濟效益卻高很多。
2 稻蝦綜合種養模式配套技術
2.1 稻田選擇與改造
2.1.1 稻田選擇 要求生態環境良好,遠離污染源,水源充足,水質符合GB和NY/T.4要求,排灌方便,保水性能好,以壤質土為好,不易被淹或干旱。面積大小不限,以3.33hm 2 為1個養殖單元比較適宜。
2.1.2 稻田改造 在距田埂2m處開挖環形溝,溝的總面積不得超過稻田總面積的10%,面積2hm 2 以上的稻田溝寬3~4m、深1~1.2m,坡比1∶2.5;稻田面積達到3.33hm 2 以上的,溝寬4~5m,同時還要在田間開挖“十”字形田間溝,溝寬0.8~1m、深0.6~0.8m。為了方便機械下田耕作,挖溝時要留3m左右不挖。開挖出來的泥土可用于加高加寬田埂,并逐層打緊夯實,以防滲水或坍塌;在蝦溝內側四周筑子埂,高0.2~0.3m、寬0.3~0.4m。
2.1.3 防逃設施設置 防逃材料選擇用聚乙烯網片和塑料膜,防逃網片埋入土中15~20cm,上端高出田埂40~50cm,每隔1~1.5m用竹竿撐起并用細鐵絲綁牢。進排水管可用直徑16cm的PVC管制作,并可自動調節管口高度,以防夏季暴雨造成稻田內大量積水,造成小龍蝦順水逃逸。在稻田的進水口用60~80目的雙層長形網片過濾,防止敵害生物進入田間。排水口用20~40目的鐵絲網封閉管口,防止小龍蝦外逃。
2.1.4 清整消毒 稻田中野雜魚、黃鱔、泥鰍、青蛙、蛇和老鼠等敵害生物不僅與小龍蝦爭食、爭氧、爭空間,而且捕食蝦苗,會直接影響到龍蝦的養殖產量,要采用生石灰、漂白粉或茶粕進行清除。
2.1.5 種植水草 “蝦多少看水草” “蝦大小看水草”。種植水草一方面可以凈化水質,為小龍蝦生長提供優質餌料,另一方面也可以為其棲息、脫殼提供良好的環境,是小龍蝦養殖成功的關鍵。水草種植期為11月到翌年3月,較好在2月之前完成種植,品種為伊樂藻、輪葉黑藻、苦草等,栽種面積一般控制在環形溝面積的40%~50%、田間溝面積的20%左右,以零星分布為好。
2.2 水稻移栽管理 對于初次養殖龍蝦的稻田,在秋季水稻收割后先施基肥,然后再旋耕整地,過濾上水,移栽水草,第2年6月移栽水稻。水稻品種要選擇生育期120~130d、抗逆性強、米質好的品種。5月初播種育秧,6月中旬移栽,栽插方式首選機插、人工栽插。移栽時采取條栽與邊行密植相結合的方法,移栽時預留通道,即每隔6~8m留1m內不插秧,以便投餌時下籠,同時也有利于稻田通風與水體流動通暢,減少水稻紋枯病的發生,為蝦類的生長繁殖活動提供充足的溶解氧。施肥堅持“重施基肥,輕施追肥;重施農家肥,巧施化肥,少量多次”的原則,定植前10~15d,結合翻耕施足基肥,施用腐熟的有機肥~kg/hm 2 +尿素150~225kg/hm 2 。返青期、分蘗期追施尿素75kg/hm 2 ,孕穗期追施復合肥75kg/hm 2 。追肥前若田間水位太高,要先排出至淺水處,蝦全部流入蝦溝后再施肥,待化肥充分被田泥吸收后再進行灌溉。嚴禁施用對小龍蝦有害的肥料,如氨水和碳酸氫銨等。
2.3 龍蝦養殖
2.3.1 龍蝦投放 不論是放養當年的蝦苗還是抱卵蝦,在水溫適宜的條件下盡可能爭取早放。根據放養模式采取不同的放養方法,但從實際生產情況來看,每年的7—9月份投放大規格種蝦是非常理想的模式。種蝦放養規格為30g/尾以上,投放量150~300kg/hm 2 ,雌雄比為(2~3)∶1。蝦種較好來自不同的養殖區域,避免近親繁殖造成苗種品質下降的問題。為獲取更高的市場價格,可以選擇在3月底水溫穩定在15℃以上時及時投放幼蝦,規格為4~6g/尾,放養密度450kg/hm 2 左右。一般經過1個多月的養殖即可捕撈上市(5月底至6月初),捕撈時補大留小。在水稻栽插后再投補放親蝦225kg/hm 2 左右,放養規格20g/尾以上。對于體長3cm以下的蝦苗可采用氧氣袋運輸,3cm以上的蝦苗要采用干法運輸;使用塑料筐或者泡沫箱裝運,每筐裝2.5~5kg,不可多裝。運輸時間一般不超過2h。
選擇投放的小龍蝦要求體色鮮艷有光澤,彈跳有力,身體健壯,光滑無污泥,規格整齊。盡可能投放來自不同養殖區域的蝦苗、蝦種。在小龍蝦苗種投放前2~3d,用專用解毒劑對稻田水體進行解毒。蝦種放養前,用3%~5%的食鹽水浸浴10min,殺滅致病菌和寄生蟲。投放稻田時,先將蝦種放入水中浸泡1min,提出來放2~3min,再浸泡1min,如此反復2~3次后再放養,可以提高成活率。苗種在放養前要試水,將少量小龍蝦苗種放在盛有擬放養稻田田水的容器中,待24h蝦不死即可放養。春季投放前先要進行試水,檢測水溫是否適宜放養。從蝦溝中裝1桶水,然后放幾只小魚進去,30min后觀察小魚是否活動正常再確定投放蝦苗。把裝有蝦苗的塑料筐完全浸入水體中,多點投放,讓蝦自動爬入水田中,防止打堆窒息引起死亡,同時也可通過查看筐里剩下的死蝦推算投放苗種的成活率。
2.3.2 水位調控 秧苗移栽后,前期水稻田里要保持10cm左右的水位,整個水稻種植過程做到薄水返青、淺水分蘗、夠苗曬田,曬田時間不宜太長。曬田后要重新灌水;抽穗期、揚花期、灌漿期需要加深水位至20~25cm,以利于稻蝦生長。進入水稻無效分蘗期可降低水位到20cm;收割前一周排水,排水時先將稻田水位快速下降到田面5~10cm,然后再慢慢排水,使淡水小龍蝦游動到環形溝和田間溝中,水溝水深保持在1m左右。
2.3.3 水質管理 水質的好壞直接關系到小龍蝦的生長,是提高小龍蝦成活率和產量的關鍵因素之一。要隨時關注水體顏色變化,及時進行水質調節。保持蝦溝溶氧在5mg/L以上,pH值在7.5以上,透明度在40cm左右。每10~15d潑灑1次生石灰水,用量150kg/hm 2 。
2.3.4 科學投喂 幼蝦和蝦種階段主要通過施足基肥、適時追肥培養大量輪蟲、枝角類、橈足類及水生昆蟲幼體作為蝦的飼料,同時輔以人工投餌。5、6月份是親蝦性腺發育的關鍵時期,8、9月份是積累營養以備越冬階段,除了投喂麥麩、豆餅、青綠飼料外,還要加大動物性餌料的投喂,以滿足小龍蝦生長需求。投喂時要按照“定時、定量、定質、定點”的方法,均勻投喂,避免爭食。天氣好、水質好、龍蝦活動旺盛,則應多投餌;高溫、陰雨天、水質過濃、大批龍蝦脫殼時應少投;脫殼后、生長旺季要多投,發病或龍蝦活動不正常時要減少投喂。投喂后要堅持檢查攝食情況,適時增減投喂量。精粗飼料要合理搭配,一般精料占40%、粗料占60%。養殖前期每天上、下午各投喂1次,后期在傍晚投喂1次。
2.3.5 病蟲害防治 稻蝦綜合種養的水稻田塊原則上能不用藥時堅決不用,確需用藥時則要求選擇使用高效低毒的農藥和生物制劑。施藥前要降低水位,使龍蝦進入環溝內;施藥時要嚴格把握安全使用濃度,可采用分片施藥的方法進行施藥;噴藥時要求只噴水稻葉面,盡量不要噴到水中,確保龍蝦安全。使用誘蟲燈、害蟲天敵等捕殺害蟲,一般可用氯蟲苯甲酰胺防治螟蟲,用稻瘟靈或三環唑防治稻瘟病,用噻呋酰胺防治紋枯病。不可使用含有菊酯類和有機磷類的殺蟲劑,以免對龍蝦造成傷害。
龍蝦病害防治要堅持“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原則,盡量采用物理和生物方法防治。盡量做到早放苗、早收獲,避開疾病高發期。采用光合細菌等有益微生物改善水質,保持水體穩定。在投喂的配合飼料中添加適量的殼寡糖、酵母多糖或中草藥,以提高小龍蝦免疫力和抗病能力。若發生疾病出現死蝦,應盡快采取措施,將能上市的蝦捕撈上市;死蝦撈出深埋,對使用器具進行消毒,避免暴發性傳染;使用聚維酮碘全池潑灑,連用2次,中間間隔1~2d。
2.4 收獲 4月份投放當年幼蝦的稻田,可以在5月底利用地籠進行捕撈上市。放養種蝦的稻田,可以在小龍蝦繁殖孵化后加強飼喂,一段時間后捕撈上市。9月底至10月初開始收割水稻。水稻收獲過程中盡量留高茬,高度約為30cm,收獲后待稻草曬枯后灌水,不淹沒稻茬頂端,促進稻茬返青,減少稻草一次性腐爛分解數量,降低水體生態壓力。根據實情適量施肥,搶在晴好天氣施用芽孢桿菌分解稻草,為稻田中的蝦提供大量浮游生物作為餌料。
3 稻蝦綜合種養模式的優勢與存在的問題
3.1 優勢 稻蝦互利共生可以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產品品質。小龍蝦對于水稻有護理作用,其在稻田內游動、覓食可以清除水稻田里的雜草、疏松土壤、活水通氣、增加稻田溶氧量,同時排出的大量糞便可以為水稻生長提供養分,起到增肥的效果;水稻也可以為小龍蝦遮蔭避光,提供微生物、昆蟲等天然餌料,節約了龍蝦養殖中飼料的投喂量,改善了生態環境,提升了稻米品質。稻蝦綜合種養有效利用了水土資源,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在穩定單位面積水稻產量的情況下,又拓寬了漁業發展領域,增加了水產品產量,節地節水,符合資源節約型社會發展的要求。
3.2 問題 有些養殖戶為提高產量,投放密度過高,使得飼料投喂量增大,增加了養殖成本,養殖的成品蝦規格小,市場價格低,降低了養殖效益。小龍蝦苗種繁殖主要依靠養殖戶自留繁育的親本,因近親繁殖導致小龍蝦種質退化,蝦苗品質低下,劣質苗增多,嚴重制約了單位面積產量的提升。在技術條件不成熟的情況下發展稻蝦種養,導致養殖失敗,挫傷了農戶積極性,這也是潘集區近年來養殖面積有所下降的原因之一。
4 結語
稻蝦綜合種養是一種稻蝦共生互補的生態農業種養模式。稻田養蝦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資源,減少了農藥和化肥的使用量及投入成本,產出的稻米綠色健康、品質好、價格高,具有明顯的增水、增收、增糧、增魚和節地、節肥、節工、節支的“四增四節”效益,大大拓展了農業發展空間,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轉變傳統種養模式、增加農民收入的有效途徑,符合國家提倡的發展“綠色農業”的要求,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本文由專業的金屬絲網廠家"正辰公司"發布,若轉載請注明出處